如果一个人选择了孤独,那一定有某种目的
微信ID:ibookreview
『阅读需要主张』
但独居依旧总被认为是一种孤独的、负面的、不正常的生活方式,尽管实际并非如此。这不是不可理解,因为对于整个人类来说,独居都是一个全新的课题。我们需要去学习这种新的生活方式,以及怎样去看待它。
书评君今天去“访问”的这位女士——梅•萨藤,或许能为独居者们提供一种真实的生活范式。她曾是美国一位著名的诗人和小说家,却在后半生选择了独自隐居。在独居的日子里,她一面读书写作、接受采访、出席讲座,一面照顾猫狗、接待好友、钻研园艺。
在66岁时,她相知数十年的同性伴侣朱迪患上奥兹海默症,因此痛失所爱;她本人患上了乳腺癌,需要做手术切除。但梅·萨藤坚持写作、沉思,从大自然和日常生活中汲取力量,体悟孤独与人性的关联,走出了精神和身体的困境。
嗯,我们找67岁时的梅•萨藤“聊一聊”,本来是期待她讲一讲独处与自我的重要性,但聊着聊着,却听到她说“如果一个人确实选择了孤独,那一定有某种目的,而非仅仅是为了寻找自我”。
当我在这里孤身独处,我内心非常激动,并且常常硕果累累,动物们贡献出的甜蜜友谊我亦视为珍宝。从根本上讲这种生活并非浪费,这是一种即便在最艰难的日子里也不缺乏意义和信任的生活。要认识到,家庭生活的代价也是非常高的,充满了自律和痛苦。
5月的一天,早晨六点我下楼的时候,在垃圾桶里发现了蛆,桶周围和水槽下面也有,这是可以想象的最令人厌恶的景象。但是把它们全部清除、冲洗干净是相当令人满意的,我在桶下面铺上了新塑料袋。我喜欢清洗和整理,如果我有不是一次而是三四次生命,我会做得更好。从某种角度看,与蛆的遭遇似乎是假期之后归来的一切的一个意象,混乱和入侵已经发生,你需要的是时间来理清事情,去发现真正发生了什么,并非常轻柔地扎下那维持日常生活的脆弱的根。
许多人有孤儿的感觉(我们或早或晚都会成为孤儿),并在许多情况下受到生活的不公正惩罚。他们像我一样慌乱地寻找母亲或岩石作为庇护,来避免坠入虚空,就像我有一天梦见的那样。但是我们最终都必须看到,只有在学会照顾自己和保护自己的时候,我们才算是做好了与他人进行各层次交流的准备,事实上,到那时,急切的需要才不至于形成神经质的要求。哦,但这谈何容易!“没有距离的亲密不能疗伤”。
我逐渐意识到有两种人对我的作品极感兴趣——首先是生活孤独的人,她们是寡妇,她们的孤独是“既成事实”;而第二种,是还没有对生活做出承诺的年轻人,既在工作也在爱情方面——对于后者,我这个榜样可能是有害甚于有益。我已经逐渐成了孤独生活的代表,这选择本身在对抗婚姻或生育方面是有效的。
如果一个人确实选择了孤独,那一定有某种目的,而非仅仅是为了寻找自我;探索“个性”是这些日子的一个时髦概念,但有时至少显得像是纯粹的自我放任。一个人如何发现自己的个性?我的答案是通过工作和爱,两者都意味着给予而不是索取。都需要克制、自律以及一种无私,并且都是毕生的考验。
在你做出决定时你必须记住,我是在四十五岁才开始独自生活并来到纳尔逊的。我同意人际关系往往是充满痛苦的,经常还会发生碰撞,但正是这些使我们成长。否则我们如何成长?
必须有某种承诺,否则生活就没有意义。一个人能只对自己负责吗?我以为不能。从三十岁起我有了某种真正有文学天赋的证明,从此我就把自己交给了写作艺术,要倾尽我的所有去服侍它。我自己常有难以忍受的失落感,经常很孤独,因为现在我的生活中没有“核心人物”。但我有工作要做,读者持续不断的反响让我觉得自己的生活是有意义的。我的动物们、植物窗中的花、海上的日出,都是对那种空虚感的安慰——但这些永远不会让你感觉是生活的全部。
我必须对你诚实。我希望我的影响不是要我的年轻朋友们变得狭隘,而是为他们打开道路。
因为这么多为人妻和为人母的女人在遭受挫折,理解你的态度是非常容易的。但你们似乎忘记了,每一种工作都有惯例的一面,都会有挫折和空虚。学生从未想象过自己的老师要花多少时间来写那些无止无休的建议,或是准备一个讲座时那绝对艰苦的工作。任何有意义的工作都需要艰苦的努力,正因为这样,人们似乎越来越不愿意付出了。
一个无承诺的生活,纯然是自我放任的生活恰恰是不起作用的,因为它不能满足你内在的渴望。我不知道你是否读过我的《光的世界》,我在里面引用了我父亲日记中的话:“……我们只拥有我们自己,我们只拥有我们所给予的。那就是,我们只拥有我们自己,但前提是我们献出了自己内心的一切。”
你所说的里面没有任何“给予”的想法。这个事情你现在是不是该考虑考虑了?
激情的爱打破了壁垒,而且它最初的方式是极其专制的,我们很少愿意承认,我们无法依赖那最初打破障碍的力量,当这种力量逐渐让位于对彼此艰难的接受,当它逐渐变成愤怒和摩擦,在两个想要长久结合的孤独个体间就会发生碰撞。于是墙再度竖起。瞬间的幻想蒙上了阴云,我相信,这主要是出于被拒绝的恐惧。深层次的结合代价如此昂贵,以致很少能发生。
对我们大多数人而言,厄洛斯(爱神)都是一次地震。恐惧和战栗,最重要的,是它引起的彻底的变化……在任何时代我们的性都会造成很深的困扰,否认这一点是十分愚蠢的。我们大多数人都有内在的审查机制来对付它——这太糟糕了。另一方面,装做厄洛斯不是与大地和混沌并列的原始神,就是淡化或者逃避我们为实现完整的人性、达到无私之爱所必须面对和经历的一切。也许每一次严肃的爱情都是对心理过程的再次经历。
一直起作用的审查机制之一,是那种认为在我们这个年龄爱情滑稽且不适宜的观念,或者说是六十岁之后就可以放逐那激情之爱的观念。很长时间以来那一直是到处流传的荒谬说法之一,但这种观念从来都不正确。
在任何年龄爱都有荒谬的一面——那就是为什么它的降临是一种奇迹。它从不平凡,从不会是一次没有战栗的体验。但因为一种成见而专横地截断生命的流动,就是在破坏人的内在真实……那是危险的。难道我们不是在大地上彼此相爱的吗?不是在大地上成长的吗?除了通过爱,通过把自己向他人开放,被他人滋养和更新,一个人如何能成长?
衰老如此可怕的原因,当然是它动摇了我们有关生命信念的基础,即生命是一个漫长的生长过程,是一种成熟,我们本来期望这种成熟是灵魂向更多光明进化时的一步。衰老破坏了这个幻觉,或者似乎如此。当创造联结的自我消失,当不再有任何联系,你如何能相信一个自我能在另外的地方继续?
我一直认为在到达终点之前,试图探察最后的秘密是非常无益也是非常亵渎的。通灵者相信他们能与死者交流,这种想法令我烦扰,我真的不喜欢。我觉得我们必须活在每个瞬间,活在此时此地,活得充分,最终我们会去哪里还是留给上帝去办吧。如果什么都没有,那么更有理由尽可能地使每一瞬间美好、充实。
6月,我去看了道医生,正如我一段时间所怀疑的那样,我将在十七号去约克医院做一次活组织切片检查,道医生认为,随后应马上做一次左乳切除术。这并不意外,从某个角度看却是一次解脱。我把手术看作一场驱魔,如他们所说,某种必须放弃的东西。
鲜花帮助了我,它们是许多许多朋友爱的有形象征,我从窗户里可以看见的大榆树也帮助了我,它长长的枝条轻柔地在风中摆动。一天黄昏飞来一只白头翁,栖息在枝头歌唱。变化的天空和坚定可敬的树确实使我获益匪浅。我需要它,因为我把失去一只乳房想象为一种宣泄,我会像凤凰一样从火中再生,更新一切,尤其是我心中的痛苦。我想象过,真正的痛苦,身体上的痛苦和身体上的损失,会取代精神上的苦闷和失去的爱。并非如此。那场折磨人的长途旅行将重新开始,经过痛苦和拒绝、经过愤怒和误解,最终重获某种自我的感觉。
住院期间发生了一件奇异的事,我多次醒来时认为自己是五十七岁,吃惊地感到我已经活了那么久,实际上已经六十七岁,比我以为的还多了十年!去年的苦涩经历已经让我觉得自己老了,我必须被剥夺一些东西,与另一个人共享激情的门已经永远关闭。那时,毁伤的身体似乎就是事实的证明。
但是再次从火焰中飞起的凤凰告诉我,事情正好相反。身体越是辜负我们,精神就越是渴求、越是赤裸,我们也越会变得开放和可爱,只要不害怕我们自身及我们的感觉。我还不是凤凰,但在灰烬之中,那痛苦可能主要是因为新的翅膀正在试图冲破而升腾。
是的,我不愿意向人提要求,但最后我还是那样做了。这些日子唯一的一件难事就是请求年轻人的帮助。我应该记住让·多米尼克很久以前教导我的,优雅地接受别人的帮助是所有人必须学习的最后几门功课之一。这样机智地去理解帮助,的确给了我启示。
也许它在教导我埋葬掉狭隘心理,那讨厌的婴儿需求使我必须依赖什么人,依赖我的朋友。也许它在教导我安然地在许多手掌组成的棕榈叶上休息,这些日子就是这些手掌如此轻柔地把我托起,一种曾经有过的感觉流过心头。在住进医院的时候我觉得自己随身携带着一束无形的鲜花,那就是我亲爱的朋友们。
在一个人彻底理解了痛苦或磨难的时候,他是很容易笑出来的;在他感到没有理解的时候,笑则是不可能的。那时愤怒就会占上风。恐怕还会有自怜自艾滋生。
注:虚拟采访根据《过去的痛:梅·萨藤独居日记》一书整合而成。在真实的时空里,作者已离世21年,但她的文字却依然给我们深切而直接的触动,宛在当下。
版本: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·理想国 2016年6月
▲ 点击图片可购买此书
本文为独家内容,书中文字与图片由理想国授权发布。整合与编辑:小盐。未经授权不得转载。
▼
▼
直接点击 关键词 查看以往的精彩~
少年读经 | 《小别离》| 老舍之死 | 表情包 | 奥运| 洗稿 | 郝景芳 | 严耕望 | 加缪 | 巴西 | 抑郁症 | 阿城 | 朋友圈 | 汤显祖 | 葛优躺 | 安妮宝贝 | 心灵鸡汤 | 赵薇 | 帕慕克 | 龙榆生 | 逃离北上广 | 精英教育 | 一流大学 | 奥兹 | 狗肉节 | 奥威尔 | 文艺青年 | 黄永玉 | 阿列克谢耶维奇 | 米有故事 | 高考 | 国学 | 民国试卷 | 2015年度好书 | 史铁生 | 《斯通纳》| 性解放 | 《我的奋斗》| 钱穆 | 孔飞力 | 剩女 | 弟子规 | 小王子 | 《红楼梦》
购买新京报书评周刊独家发售“大家小书”系列丛书~
或者点击“阅读原文”去我们的微店看看呀~